2011-10-04

《桃花井》蔣曉雲 - 和解兩岸的命運


才闔上書,不捨,又把玩翻開。封面偌大作家的姓名“蔣曉雲”。一個挺陌生 – 卻感覺像似屬於我那個年代那樣熟悉地的名字。名字下面四個極其小小的字眼“驚喜復出”,好像是出版人掩飾不住内心澎湃,卻又不願誇張地掉了份兒似地。


書名是《桃花井》。好書一本。寫的是我永遠追求父字輩的點滴。這本書不是「傷痕文學」。傷痕在每個主人翁身上烙印。這本書竟然是實實在在的「和解」。和解什麽呢?


和解國共造成兩岸一代的悲慘命運 – 敍述了,就這麽著。

和解國共悲慘命運走出下一代莫名背負的重擔,就這麽著。

和解敬遠爹爹回鄉遺願

和解謹洲爺爺回鄉遺願

和解兩岸下代人陌生一世再見的尷尬

和解時代抹盡傳統,傳統立地而現的訝然

最後和解不是形式

和解自在作者心中

這本小説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敬遠爹爹該是作家父字輩的好友。筆調感人卻缺少了份“親”。第二部分謹洲爺爺可是作家精彩文學功力展現。從臺灣孫女囘大陸拜祖的不適應,大陸親戚猥瑣算計的貪婪,到最不起眼被嫁了六次最後以六十多歲的年紀嫁給八十歲謹洲爺爺的大陸董婆對“價值”的認同和依附,令人動容。第二部分是本書的主幹。淋漓盡致地描述臺灣人和大陸人,而都在文化抵觸時的互動和思維描述。作家沒有那麽“盡職地”在文中讓兩岸和解,卻是非常人性溫暖地,忽而是大陸謹洲爺爺的大兒子及其衆多親戚、忽而是謹洲爺爺臺灣的二兒子和那一家人,出發點都是人性,出發點都是命運。沒有形式,卻是人性的和解。這裡,身為讀者不禁好奇,蔣女士寫來感性流暢,若非身邊事,若何能夠?!

這本書的書名是《桃花井》,一個既無桃花又無井的小地方。當年曾是小地方縣長的謹洲爺爺雖然貫穿書中頭尾,牽引他回鄉、尋親、拜祖、續絃等等精彩故事。但 – 真真讓我心動的竟然是十來歲就給賣去窯子,嫁了五次、送終五次,第六次以六十多歲的年紀嫁給了謹洲爺爺的董婆。一生慘淡最終認清價值,死命要將骨灰散撒在謹洲伉儷黃土之上。小人物、真價值 – 董婆的一生在終老見其價值,可喜可賀亦可悲令人心酸。

當然,我深感親切的也是作家在《序》中就這麽說:『都是因爲王偉忠』。說的是王偉忠對臺灣眷村文化的貢獻。但是 – 那當年好一批非眷村的慘淡父字輩才是她出版此書的動機。這裡我特感親切 – 我的父親也是落葉飄零,就在離開神州之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