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9

Manche Bücher machen wir aus Liebe 有時出書為的是一份愛

2011年8月28日法蘭克福匯報周日版28.8.2011 Frankfurter Allgemeine Sonntagszeitung

作者:Volker Weidermann

總是坐在現代文學的中心位置:莫妮卡修勒(Monika Schoeller自左起第三位)坐在柏林的巴黎酒吧(Paris Bar)

菲舍爾出版社(S. Fischer Verlag)慶祝125年誕辰。出版社負責人莫妮卡修勒在整個德國出版界不僅僅是最強大的,她也是最富有且最低調的一位。

差不多快五十年了,那時她的娘家姓還是馮赫伯倫克(Von Holtzbrinck)的時候,她陪侍父親伯曼菲舍爾(原名葛歐•祖•高福德•馮•赫玆伯倫克Georg zu Gottfried von Holtzbrinck後改名為伯曼菲舍爾Bermann Fischer)和他的妻子蓓姬特(Brigitte)一旁左右。那時出版社座落在法蘭克福市的法克斯坦那街(Falkensteiner Straße),那時這個地址是菲舍爾出版社的總部。那裏曾孕育這一家人的家庭生活和出版事業。家中男人談論出售出版社的命運。伯曼菲舍爾(葛歐),是出版社創始人塞姆誒菲舍爾(Samuel Fischer)的女婿,塞姆誒菲舍爾後來在回憶錄寫道:『葛歐 – 斯圖佳特市德國圖書聯盟的負責人 - 與我多年來的情誼和事業夥伴關係,使我產生了合併這兩個集團的思維。我和他之間的連繋,這一位不僅僅擁有事業組織傑出才華的人,而且對人文成就擁有無限敬意的人,應該完成我對承續我的事業所有的期許和冀望。』

所有的期許和冀望的確在接下來數年完成了,當這個出版社本週五在法蘭克福市的文學之家慶祝它125年誕辰之際,慶祝的氛圍必定輕淡而篤定自信,自負地呈現傳統又超然地符合現代精神。囘首瞻望湯瑪斯•曼、弗朗茨•卡夫卡、史蒂芬•茨威格以及早時多位菲舍爾出版社的作家,更有甚之是許多德國年輕一代作家的欣然參與。菲舍爾出版社的慶祝會將會用毫不隆隆作響的方式進行 – 一派修勒風格。


莫妮卡修勒今年六十二歲。1978年她進入出版社的企業領導層,2002年她放棄策略領導的職能,但是依然身職企業領導主席 – 也就是菲舍爾出版人。在德國絕大出版商和出版業負責人當中,她是最沒有名氣的一位。她幾乎從來不予以媒體採訪,也執意在幕後運作。儘管如此,她卻是德國最強有力的出版人。因爲她不僅僅一手領導菲舍爾出版社,而且與她兄弟史特梵(Stefan)共同擁有葛歐•馮•赫玆伯倫克(Georg von Holtzbrinck)出版社,這是歐洲最大的出版社之一。這也讓她成爲德國最富有的女子,她的資產據估計高達十億歐元。假如葛歐•馮赫伯倫克出版社每年數次來到斯圖佳特總部進行企業經營彙報,這時莫妮卡修勒置身于兩個談判桌之間:既是彙報方,又是企業領導聆聽方。

現在她 -眼看著出版社大慶就要來臨,坐在法蘭克福市赫德里西街(Hedderichstraße)淡色的辦公室裏頭,身著一件淡藍衣衫,頭髮略顯灰色斑駁地,她輕聲說話,輕的近乎謹慎。在她口中即便是陳述的話語,聼來也好像是個問句。她正在陳述這個企業的開端,那年1978。那時她父親病重,問她道:『妳不要過來看看菲舍爾一下嚒?』。她那時也的確只想「看看菲舍爾一下」。『我預感有一天我會成爲這個企業的繼承人。』她說道,但卻沒想到一切來得如此迅速,更沒料到『我竟然數十年後還待在這裡 – 從某個意義上來說,也竟然在不斷地認識這個企業的同時,擁有更多嶄新的認知。』

她上任的第一天,辦公桌上擺著一個大牌子,牌子上用始于16世紀的古德哥特印刷體書寫著:『當心讀書會』- 一句來自一群深懷敵意員工的歡迎問候語。所指無他,就是針對讀書會企業葛歐•馮•赫玆伯倫克。『一個很有趣的問候語』莫妮卡修勒說道。但是那時年僅38歲從來沒有企業領導經驗的她,不可能感到有趣。『那時我當然察覺到出版社裏頭的阻力很大。』今天她如此說。從菲舍爾傳統和員工的角度而言,並非是令人難以理解的阻力。菲舍爾出版社先是被一個圖書俱樂部企業吞併,然後來了個啥都不懂得女兒作爲衆人的領導。如何應對呢?『一開始我非常沉默,試圖認識所有人,尤其是傾聽所有人的心聲。這段期間我充其量是一位觀察者。我的介入比較是從一個社會家,而非企業家的角色開始。』

任何人會立即相信她說的話。但是企業家的任務她也絕不能疏忽了。今天菲舍爾出版社是一個龐大、經濟建構健全的出版社。所有隸屬菲舍爾集團裏的企業,譬如各大出版社克魯戈(Krüger)、薛爾玆(Scherz)和菲舍爾平裝版(Fischer Taschenbuch)於2010年總共創造7340萬歐元的營業額,就是説,去年資產負債表呈現的結果是一個「黑色零字」。對其他隸屬媒體企業的出版社而言,這麽個「黑色零字」當然是遠遠不夠的。而非獨立運作的出版社更不可能忍受這樣的營業結果太久。莫妮卡修勒說:『感謝我的家庭給予我的支持和自由空間,正因如此,我才能夠為這個出版社達到多層面的成就,而非單從經濟角度來運作。』

但是忽略經濟的運作也不行,這可以在2000年圖書業的消長確實印證。當赫茲伯倫克企業(Holtzbrinck)經歷了嚴重營業額銳減之際,立即尋洽麥肯錫顧問公司至公司總部調查。同時也讓他們涉足菲舍爾出版社。那曾是出版業之寒冬,雖然這是從經濟角度上的運作而行,但是在公衆媒體的認知也沒有太大差別。再次地形成了出版社的負面形象,母公司面臨寒霜季節,爲了利潤而四處奔走。但是菲舍爾出版社早在此之前全面重組改革,同時勇敢地汰換人事。莫妮卡修勒開始讓非常年輕的人承擔重任,譬如負責文學部門的尤克•波恩(Jörg Bong)或是負責非小説類部門的彼得•西冷(Peter Sillem)。這二位都在他們三十出頭的年紀進入菲舍爾。有次思薇婭•波芬申(Silvia Bovenschen)這麽寫道她的女性上司:『她號召的「尋求才華探照燈」是她最高超的才能。』。而莫妮卡修勒自己卻是這麽說的:『或許我自己終于到了一個期冀換血的年紀。同時又那麽好運地在正確的時機遇到那麽多有才華的人,像是尤克•波恩和許多其他人。』

許多年輕德國作家,譬如Julia Franck、Katharina Hacker和Gregor Hens接著都去了菲舍爾出版社,以至於業界充滿敬意地開始竊竊私語菲舍爾「吸塵器」的功力。同時菲舍爾一系列地出版了最多的費力巨作,譬如近乎漫無邊際來自于Hugo von Hofmannsthal, Alfred Kerr, Franz Kafka(卡夫卡)以及從2001年始非凡的湯瑪斯曼巨作。

同年也設立了菲舍爾基金會。這是她走出企業和出版社,用私人資金成立的。可惜這個基金會並無法彌蓋出版社的損失。但是卻足以彌補其他出版社、工作坊和翻譯工作的費用。這個基金會有許多否決自己菲舍爾出版社申請資金的案例。

即便如此,菲舍爾出版社不斷地出版從經濟角度不划算的書籍。在莫妮卡修勒的桌上擺著一本才剛剛出版死于2006年既是批評者又是講師Walter Boehlich 700頁的書。莫妮卡修勒微笑說道:『有些書,我們出它為的只是一份愛。』

今晚(8月17日),她飛往柏林。菲舍爾出版社作者廖亦武在德國首次朗誦他的新書《爲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中國牢獄之災的見證)。會後她與亦武及朋友坐在「巴黎酒吧」,如我們在此文看到芭芭拉•柯蕾恩(Barbara Klemm)攝影的照片可見到的她,不突出、在中心位置、處於菲舍爾文學的現代。

2 則留言:

  1. 匿名10.4.12

    板主您好

    我是路人 剛好看到這篇文章 我很喜歡

    是否能夠轉引? 謝謝

    回覆刪除
  2. 親愛的匿名人,真高興你喜歡這篇文,讀完這篇文我更加崇敬莫妮卡修勒這位高尚低調的出版人了。

    轉引請便,copy & paste 就行了!

    反思人敬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