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2

台灣精神是數典忘祖?


亞洲周刊2009年11月1日有一篇評論。作者是中國智業發展戰略委員會副主任蒯轍元:

警惕馬英九的「B型台獨」。



他說:『馬英九「雙十」談話中似乎只有一個內容,就是「台灣精神」。其實,馬英九所謂「台灣精神」並非是台灣特有的,而說到根上是中華民族精神,這是舉世皆知的。』還說:『馬英九要以「台灣精神」完成改革,打造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馬英九的說辭既混淆歷史,又割斷了歷史;既邏輯混亂,又是非顛倒;既數典忘祖,又違逆現實。馬英九如此奇談怪論,是否想表明「中華民國」對「台灣歷史與文化」而言是「外來者」?是否要呼應民進黨的「外來政權」說?』


反思人:

也難怪大陸官員神經緊綳弓在弦上,台灣從李登輝到陳水扁玩了將近二十年的政治民粹,從兩國論到九二共識,令人眼花繚亂。所以智者萬萬不可跟著李、陳二人口水式的政論思維隨歌起舞,以免被甩在時代巨輪之後。

何謂「精神」?

精神的德文是Geist。德國Duden辭典對此字的解釋是:
1.「精神」係人類有意識的思維,一種思考能力的呈現。
2.「精神」係指人類性靈特質,一種藝術特質的,同時又涵括知識人的天賦。
3.「精神」係指人類對時代性靈認知,或是對其同代人持有一種根本態度。
4.「精神」是一個集體的性靈。
5.「精神」亦指幽靈。

弄清楚何謂「精神」,就篤定明瞭「台灣精神」絕對有中華精神的影子,但是不相等。一個民族精神不是來自千年古老學説,而是來自地緣、政治、社會風氣、知識人的共同塑造。若云中華精神單單只是孔孟思想,那中國大陸也不完全是中華精神的載體啊!所以,馬英九說得一點不錯,「台灣精神」確實存在,而且具有超乎孔孟思想的現代烙印。

至今統一了二十年的德國,民族精神不以東、西德「意識形態」掛帥地進行統戰。相反地,二十年後的德國:東德裏有點西德,西德裏比較少一點東德;雖然並非乳水交融,但是「東德精神」和「西德精神」裏,都擁有一個相同的元素:「包容」。

單看兩岸互通,交流互動已經超越經濟層次而上升到文化層次。若以統一為絕對最終目標來看,讀者相信,馬英九上任以後的所有實質作爲,遠比針對馬英九演説逐字逐句推敲猜測的行爲,更加接近「統一」目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