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9

2009 柏林影展小記

這個季節的柏林其實沒聊,而 - 柏林影展讓整個城市動了起來。

看得首部片子是兒童單元法國、加拿大合作的《我發誓,不是我!》(C'est pas moi, je le jure! It's Not Me, I Swear!)。本片獲得兒童片KPlus單元的水晶熊獎。

精彩呀!孩子觀衆看得興奮、媽媽觀衆看得又笑又掉淚!一個10歲高感度的孩子,一個成人眼裏十足的問題兒童,而有嚴重犯罪傾向的兒童,電影從這位法國小朋友的心靈和奇想來描述他的種種行爲,於是劇情高潮迭起,幽默到不行,感動得令人動容!




今天早上起了個特早,9:30一部伊朗片《關於艾利》(Darbareye Elly About Elly)。

啊!沉重呀!一個簡單意外淹水死亡事件,牽扯出社會對女人的道德桎梏。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人與人間的互動溝通内涵。對於一件“事實”的陳述,客觀、個人價值觀竟然自動退位,而由主觀、扭曲的社會道德緊箍咒為訴求。讓我囘想到我的年輕歲月的臺灣親人,也是自以爲是的深受道德緊箍咒所困。

一部低成本、高張力的電影傑作,本片得到最佳導演銀熊獎。


今年來柏林影展的臺灣片挺多的,其中“yang yang"聼製片人説是來自90末跟李安的“推手”計劃案產生的第一部。

另外也看了臺灣的“渺渺”- 年輕歲月的情呀!輕到為青春繽紛著色、重到為各自人生痕跡和記憶烙印呵!

這次除了公視贊助的“Ghosted(曖昧)”之外,(此片強行訴求西方觀光口味似地介紹臺灣文化 - 立意良好,拍來勉強)。其他的影片都讓人耳目一新!似乎臺灣的電影工業“動”起來了?

一個產業的再形成,需要行家、需要熱情,更需要創意!我很興奮在這次的影展上感受到臺灣電影工業的脈搏跳動!

今天下午看的“Yang Yang“是部好片子,相比晚上首映大陸的“梅蘭芳",感動人的部分更多了 - 訴説的是對“認同”觸摸的過程。

“梅蘭芳”可惜在戯感和記錄之間拿捏不定,而最終定位于“紀錄”。大夥兒都說,此戯十年前的梅蘭芳演得好;後半部有黎明主演的梅蘭芳是失敗的。對梅蘭芳沒有研究的我,只能從被感動的角度來判斷,那 - 真是千真萬確!上半段才有“戯份”!

哈!笑死人!陳凱歌面對“德國之聲”專訪提問是那麽回答的
~ ~ ~
德國之聲:不少觀衆認爲,影片的前半段張弛有度,但是後半段則略顯平淡。您怎麽看待這種評價?

陳凱歌:也正常吧。我覺得,别那麽使勁兒。
~ ~ ~

拍電影可以使勁兒半場不過的呀?!

另,明鏡網說:“梅蘭芳的京劇,無疑是精湛上乘的藝術,不過連看二個半鐘頭的京劇,沒有夾插廣告 - 好吃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